在本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 UX 設計的關鍵元素「易用性原則」。這套重要的方法將可以協助評估一個產品或服務的 UX 好壞,並且透過實例來瞭解如何運用,改善你的產品和服務體驗!
什麼是十大易用性原則 10 Usability Heuristics?
十大易用性原則可用於開發一個好的產品或服務體驗,包括一致性、易於上手等要素。在產品開發初期與迭代時,這些原則能有助我們以系統性觀點來評估情況和完善開發流程。
易用性原則有哪十個?
一般來說,十大易用性原則來自於權威學者 Jakob Nielsen 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 2005 年所提出的方法,這些原則旨在確保開發團隊能夠創建出易用且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。以下十點是尼爾森十大易用性原則的說明及舉例:
1. 系統狀態的可見性 (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)
系統的介面應該隨時讓使用者知道現在是什麼狀態。舉例:當使用者下單蝦皮 App 一個商品時,會立即跳出待付款、待出貨、待收貨、評價等狀態,讓使用者知道現在貨品訂單進度。
2. 連結真實世界 (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)
使用使用者聽得懂的話、實際聯想到的事物、及減少專有名詞。舉例:在 Google 雲端的介面,想把檔案刪除的動作以垃圾桶的 icon 呈現,這就來自於現實生活中。
3. 讓使用者有控制權及自由度 (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)
介面有提供眾多種操作方式,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。舉例: Airbnb 在挑選房間時,可以透過切換地圖模式或列表模式來瀏覽房型,提供兩種不同的篩選方式來找尋理想的房型。
4. 一致性與標準 (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)
確保設計中使用元素和操作方式相同。舉例: Apple developer 網頁中羅列出非常具體 guildline 指南,確保所有所有產品在使用時的字重、字體、大小、語系統一,到世界各國的使用者都能有一樣的體驗與服務。
5. 預防錯誤 ( Error Prevention )
設計減少使用者可能會犯的錯誤,提供恰當的提示和限制。舉例: LINE 電腦版登入畫面,在還沒輸入完整帳號與密碼之前,登入的按鈕是無法點擊 ( disable ) 的狀態。
6. 用認知方式而非記憶 (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)
減少使用者在操作的記憶負擔,做到簡單直觀。舉例: Netflix 開啟時,每個影片或影集看過的時間進度都會自動紀錄,因此使用者無需記得上次看到第幾集,能夠更省力得繼續看下去。
7. 具備使用靈活性和效率 (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)
以靈活的流程切換,讓使用者可以選擇適合他們的方法。舉例: YouTube 影片的播放速度能夠自由調整,提供不同播放速度滿足不同人的觀看或是不同情境的觀看體驗。
8. 設計美觀與極簡 (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 )
避免提供不必要的元素和信息,以免分散使用者注意力。舉例:在線上共創 FigJam 中,原先介面的下方有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操作,但也可以切換進入到專注模式,將畫面多餘的功能 UI 收合,幫助使用者專注沈浸在發想、畫圖的過程中。
9. 易於使用的錯誤處理和回饋 ( User-friendly Error Handling and Feedback )
提供清楚具體的錯誤訊息,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,避免模糊的語言。舉例:收聽 Spotify 時沒有網路,會跳出發生錯誤通知。但如果介面只顯示一串錯誤代碼,例如 P207 ,則使用者會不知道代碼代表的錯誤意思。
10. 教學指示與幫助 (Help and Documentation)
介面提供簡易教學,讓新的使用者迅速上手使用。舉例: Instagram Reels 新功能在剛推出時的新手教學,提供簡單圖文的教學。
掌握關鍵兩大細節,讓團隊評估 UX 易用性無往不利
細節一、團體決策是評估十大易用性原則的成功關鍵
開發團隊進行易用性盤點時,需要共同決策來確保一定衡量標準。並且事先對於產品或服務進行內部測試,再加入十大易用性原則的評估找到潛在的問題。
細節二、 Persona 的選擇會影響易用性原則
影響十大易用性評估的項目與產品或服務的本身定位有相關。面對現有的產品,建議需要有 Persona 來聚焦顧客的旅程,與開發團隊聚焦在某個改善的方向上。而如果是全新的產品,則更需要著重讓新手用戶更好上手、與真實世界連結的操作為主。
十大易用性原則是 UX 方法中不可或缺的好工具。透過我們的實戰教學,以系統性方式發現產品或服務的問題點,並找到優先順序的調整順序。但我們要提醒除了十大易用性原則,還有更多的易用性測試以及 UX 方法能幫助我們來改善更多產品服務與體驗,更多教學請關注我們的文章囉!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