喬治先森在過去的職涯裡擔任過 Amazon、Google 的 UX / UI designer 與 Product designer,集才華與幽默於一身的他,當我們第一次聊天時就感受到喬治溫暖與幽默的氣場,相信看過喬治先森經營的〈 Unblock YouTube 頻道 〉一定感同身受。這次很開心這次和喬治聊聊「不同公司類型」、「需要重視的面向」以及「國內外的選擇」的觀點與經驗,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吧!
不同公司類型,我該怎麼選?
找工作就像是人生道路的選擇題,每個人所喜歡的、在乎的,以及長遠期望發展的方向都不同。而實際工作後,公司會也對每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,不論是讓我們在原有專業領域上更上一層樓,又或是發掘自己新的喜好,轉換職涯跑道。每一次求職之前,都可以更謹慎且多方面地思考,可以初步分為兩個面向,一為公司規模差異、二為公司類型:
1.公司規模的差異,影響體制與資源的基礎建設
無論公司大或小都各有利弊,就以體制來看,公司若還在成長發展,在過程中不會過於嚴謹,因為在成長階段需要有許多小規模原型來驗證是否符合市場,以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沒有時間可以浪費;而發展成熟的大公司則是有許多既有的準則與系統需要跟隨,執行任務有明確的時間依歸,且因為大公司上市的內容都會受到多人的關注,影響會很大,因此會非常嚴謹,從想法到製作的總時辰也會拉到很長,確保上市是沒有問題的。
從資源來看,大公司資源更多,同一個專案的分工細緻,從文案、視覺設計、研究等,都有各自專業可以去執行,而小公司可能工作範圍從研究包含到視覺都有可能。各有各帶來的好處,若是喜歡嚴謹且深化專精項目的人,適合發展成熟的大公司,而喜歡沒有設限且嘗試多種任務的人,適合成長階段的小公司。
2.公司類型的差異,影響工作型態與技能學習
公司類型有許多,像是新創公司、個人工作室等等,這次以探究企業裡的設計部門 In-house(甲方)以及專門接案的 UIUX 設計顧問公司(乙方)這兩這之間的差異。
企業裡的設計部門 In-house(甲方):
會更加強化在該領域的深度,例如是醫療產業,若身為該 UX designer 或是 Product designer,都會比起他人更加理解在自己負責的醫療產品相關知識,對於熱愛這領域的人來說非常吃香,即使未來在跳槽至其他公司的相關領域,也能因此比別人擁有更多該領域 Know-how 的競爭優勢,但同時風險在於對於此領域若發現並非如此的愛,則這段的產業知識對下一份工作的優勢則無法如此加成。
此外,因為是公司本身的產品,協調上有更多是在同公司內部的協調,理解公司內部的產品策略來執行之外,也經由市場驗證以及使用者的反饋來進行驗證與迭代,讓產品更加優化。
接案的 UIUX 設計顧問公司(乙方):
會拓展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廣度,會經手 B2B, B2C 的各領域專案,例如經融、科技、醫療、電商、形象、娛樂等等領域,因此對於不同產業的了解與彈性更廣,若初期並未針對某項領域特別有感,且很好奇不同產業概況、亦或是喜歡開創性與彈性靈活應用的人會是一個好選擇,但若本身已對某領域情有獨鍾,則這樣的選擇會稀釋掉對於該領域知識的深度。
此外,因每次經手都是不同的專案、不同的公司,有許多時間需要和厲害關係人共同討論與擬定商業策略,以及使用者的研究來進行前期研究與後期測試,也因專案結束後即交給委託的公司,對於後續的維運與迭代除非有算至服務項目之外,較難迭代後續產品的發展。
各有各的好處,若是本身已對某領域情有獨鍾的人,適合進入該領域公司的設計部來強化知識深度,而對於各領域想通盤理解且想要更具彈性的人,適合進入 UIUX 設計顧問公司,再依據個人職涯發展來進行公司的挑選。
無論是哪一種類型,溝通皆為非常重要的技能,無論是內部的協調,與外部的提案,對於用戶體驗、商業策略與技術應用,除了本身的專業,都需要良好的溝通才能讓一個產品或專案良好的執行。
另外,OKR 是美國很喜歡使用的目標管理方可以參考!
「O」是指目標(Objectives)、「KR」是關鍵結果(Key results),是一個好用、且美國許多都會使用的目標管理工具,在面對大量員工的資訊傳遞,或是遠距要建立彼此對每個 sprint(在固定週期裡需要完成的項目)的一致方向等情境下,OKR 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目前核心的目標是什麼。
在一定週期之內規劃好大目標,最上層會有不同的大方向,並分下去由不同部門來規劃執行結果。不同專案的規模也會有所不同,例如年度計畫是讓某個產品功能更具人性化的目標(Objectives),就會再往下做與社群相關的規劃,再去細化更具體的執行方向(Key results)
挑選工作,需要重視哪些面向?
1.文化:擁有良善的工作環境
公司環境裡相處方式是否比較平行、上下關係不會太嚴重,以及大家的熱情與否,環境的友善與支持等等,這些工作環境都會影響到設計的成果,以及想法是否會被採納,也因此會影響到心境,以及面對工作的態度,一個環境的好壞都對於個人與公司影響環環相扣,且這些都能從領導人看得出來,在求職過程中也就能察覺。
2.產品本身:做自己喜愛的產品
挑選工作時的方向,也跟自己在乎的方向是什麼有關,例如在 Amazon 是做企業學習相關、Google 則是做與人性化相關等等,這些都是我平時在乎的一些議題,做到與自己在乎的產品才會做得充滿幹勁。
3.成長空間:讓我向前與發揮的舞台
在工作環境下是讓我感受到若是不盡力就會做不好的話,這力量就可以推進我成長許多,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要有發揮的舞台,才是個理想健康的成長空間。
曾有因為工作而影響到心情經歷
在前面有提到,選擇工作時文化是我優先考量,過去加入前公司時,是由一位很帶隊方式很棒的老闆帶領進去,因為很喜歡他的行事作風再加上產品本身是自己喜愛的,於是在找工作時是積極主動的找到這裡,前期的工作過程都很順利。但後來他因為太忙碌而找另一位來管理團隊時,就與新的老闆不對盤,頓時環境與心境有巨大改變,包含他不喜歡的方式與原則、或是認為做事不聰明等等,這也大大影響到工作產出,這過程也經歷不同階段的轉折,從一開始會想要達到他的期望但心裡是怨懟的,慢慢到發現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達到所以後來放棄,變化的過程中都不是很健康。
當意識到自己的心境不太健康時,有因此去找諮商師聊聊,當時他說的一句話到現在我都還銘記在心,就是「沒有人可以對你不尊重,只有你可以對你不尊重」,時時保有這樣的心也才能不打破自己做任何事的初衷,且事後回頭看這件事,才發現自己和討厭的人是會有幾分相似的,例如這位前主管,他也是對工作的熱誠與為達成就感,進而讓策略方式有更多的操控因素在內,理解他當初的出發點後也讓自己的情商在更上了一個階層的感受。
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
因經常工作超過生活非常多,我認為自己沒有平衡的很理想,但每個人所定義的平衡不同,並不是朝九晚五而是因人而異,有人生活多,有人工作多,在工作上做出熱情與成就感也是我得到平衡的方式,所以即使失衡也無愧於自己的心。
而自媒體對我來說也是工作的一部分,連同公司的工作,以及經營 Unblock YouTube 頻道來說,想做的事情實在太多,即使下個月並沒有太多安排,卻還是會有許多事情想要去完成。但即使再忙碌,對於情感的維繫是非常謹慎的,像是與家人的相處等,所以失衡算是屬於自己心境與生活上的,並不會影響到感情聯繫的部分。
做 UX designer,在國內或是國外好?
我經常被問「我能不能出國」、「在國外我能賺多少」、「身為一個外國人,我在當地能不能被尊重」等諸如此類的問題,我在這邊和大家說,錢確實是一個事實,在歐美科技業是比較容易賺到錢的,但錢絕對不會是唯一。
因為在台灣你可以不必擔心文化與語言上的交友與溝通問題,治安良好無需擔心隻身在外的人身安全問題,不必擔心升職有天花板也不必在意社會對你是否友善,總結以上的考量點再來探究自己是否適合選擇這條路。
舉一個我非常有才的朋友的例子,他是我的碩士好友,才華非常出眾,但因為性格較為害羞反而讓他在這樣的大環境並不是太友善,最後他回到台灣工作也過得非常快樂,而我本身在語言表達以及對於新環境是樂於接觸與嘗試,所以在紐約這都市是我可以讓我非常喜歡與感受快樂的環境。
每個人的感受與選擇都不同,倘若你不滿足於現況,那美國的 UX 的領域更加成熟,可以多嘗試,即使設計不會是最受推崇的職位,但整體大環境是尊重專業的,工作沒有唯一的最佳途徑也沒有唯一的考量因素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路。
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?
喬治:「我是個創意人,思想很容易跳耀,但也練就一身抓重點的能力,來達到最高的效率」,而對我來說,喬治先森是一個能力厲害,同時散發溫暖的幽默之人。
很開心與喬治先森聊了非常多,在對談中的一些境遇或是想法,以及一些價值觀上發現有許多有趣的共同之處,無論面對順境與逆境,各有各的處理方式,也都讓自己不斷的成長並分享給更多的人知道!
喬治先森也在很早時就開始做自媒體,無論是 Podcast 早鳥設計,以及 YouTube 頻道 Unblock,將經歷與軟硬知識無私分享給大家,幫助設計人找到發揮設計影響力,產生設計的領導能力。當初我在做自媒體也是期望無論是UX設計或是平面設計等科系出來的人,都能夠透過對於使用者的理解、科技的應用以及商業策略面向的考量,來幫助自己在做專案時有更好的說服力以及決策能力。
近期則是與喬治先森起錄了這一集聊聊設計師在經營自己與作品時,適不適合以自媒體出發,經營自媒體帶來的好處與需要注意什麼事,一同看看吧!